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49 点击次数:144
前脚把航母送给中國,后脚公司就被除名,美:这招瞒天过海用得损啊
2024年10月10日,中国外交部一份措辞严厉的公告震动了华盛顿的军工圈:美国最大军用造船企业亨廷顿·英格尔斯工业公司(HII)被正式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,其在华资产被冻结,所有交易合作被切断。
这家美国航母的唯一建造商,曾为美国海军打造了包括“尼米兹”级、“福特”级在内的超级航母舰队,如今却因参与对台军售,被中国市场彻底除名。
亨廷顿·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绝非普通企业。作为美国海军航母的唯一建造商,它掌握着美国全球海上霸权的命脉。从二战时期的埃塞克斯级到当今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,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船台上诞生了美国海军几乎所有主力战舰。
正是这样一家“国宝级”军工企业,却在触碰中国红线后遭到雷霆反制。制裁令一出,HII不仅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,其全球供应链也遭受重创——中国制造的船舶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%,这些关键物资对HII而言一夜之间成了“禁运品”。
讽刺的是,就在被制裁后不到一年,HII旗下英格尔斯造船厂再传噩耗: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取消其承建的第11艘“传奇”级巡逻舰订单,原因直指船厂“开工4年仅完成15%”的严重延误。价值4.62亿美元的合同就此作废,船厂还需向美国政府返还2.6亿美元。
展开剩余68%HII的困境只是美国造船业整体衰退的缩影。曾经傲视全球的美国造船工业,如今陷入产能不足中国五分之一的窘境。
2024年美国海军280亿美元造舰预算仅能采购10艘军舰,其中一艘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造价竟高达140亿美元——相当于中国建造14艘055型万吨大驱的费用。美军一艘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造价20亿美元,是中国071型登陆舰的整整10倍。
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民用市场的全面崩溃。如今美国船厂的商业订单比例不足1%,而中国造船业凭借庞大的民用市场支撑,实现了军民融合的良性循环。“美国军舰不但需承担全部成本,还要背负整个造船业的沉没成本”,一位军事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这笔钱已经饱和在美军舰艇的天价中”。
更致命的是人才断档。美国唯一能建造航母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,如今连熟练焊工都一将难求。其承建的“肯尼迪”号航母自2019年下水后,至今仍在船厂舾装,而中国福建舰从开工到海试仅用数年。
当美国造船业步履蹒跚之际,中国舰艇正以“下饺子”般的速度下水。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领先美国“福特”号;055型驱逐舰的垂发单元数量远超美军同类舰艇;新型核潜艇静音性能直追世界顶尖水平。
更令五角大楼焦虑的是数量变化。随着51岁“高龄”的“尼米兹”号航母确定2026年退役,中美航母数量差距将缩小至7艘(美10艘对中3艘)。而中国第四艘航母已在建设中,美国“肯尼迪”号能否按时接替“尼米兹”号仍是未知数。
美国海军四星上将丹·凯恩曾直言:“与中国开战?我们甚至撑不过一周。” 这并非危言耸听——五角大楼兵棋推演显示,若在台海爆发冲突,美军可能在一周内损失2艘航母和数百架战机。
美国造船业的衰退本质上是制度性顽疾。高度垄断的军工体系使纽波特纽斯成为美国唯一航母造船厂,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、成本失控。为维持船厂运转,美军不得不采用“一次订两艘航母”的方式摊薄成本,但实际结果仍是“所有核动力航母都超支”。
更荒诞的是技术保守主义。尽管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已对航母构成致命威胁,美国新造的“福特”级仍固守10万吨级设计,不敢突破吨位限制。而中国第四艘航母据传将突破12万吨,采用更适应未来战场的创新设计。
军工利益集团与政客的捆绑使改革寸步难行。当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一边喊“让军队更轻便”,一边削减高级军官编制时,这种“用裁员对抗解放军”的外行操作引发军方强烈不满。
制裁一家军工企业看似外交举措,实则揭开了更深层的时代变局:当中国造船业年产能突破4000万吨,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时,美国造船产量已萎缩至不足800万吨。工业基础决定海权兴衰,这一铁律在21世纪再次应验。
中国造船业的成功源于军民融合的良性循环。船厂既能建造LNG运输船等高端民品,又能迅速转产军用舰艇,通过商业订单锤炼技术、分摊成本。而美国船厂在失去民用市场后,沦为靠军费输血的“温室花朵”,既无技术迭代动力,也缺成本控制意识。
发布于:安徽省上一篇:江苏金融租赁股份作为被告/被上诉人的1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6月25日开庭
下一篇:没有了